首页 > 绿化工程

回顾学雷锋之最(下)

  1960年雷锋入伍来到工程兵第10团,陈广生时任该团俱乐部主任。欢迎新兵大会上雷锋脱稿发言,给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雷锋刚入伍2个月,陈广生发现这个新战士很活跃,有文化,会吹口琴,写黑板报,突显了新战士具有一定特长的特点。团参加沈阳工程兵文艺汇演,陈广生把雷锋招进战士业余文艺队,参加群口快板节目,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更加深了对雷锋的了解,工作的接触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友好起来。

  雷锋评选为团“艰苦奋斗标兵”,团政委韩万金安排陈广生为雷锋写事迹材料。征求雷锋意见时,雷锋写下了“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的感人肺腑之言。

  之后陈广生根据团政委的指示,留心关注雷锋的成长。在陈广生的笔下,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厚重的毡帽,沉稳的眼神,坚毅的面庞,勾勒出一位英勇果敢的军人形象,他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战士——雷锋。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由雷锋生前战友陈广生编写,于1963年出版,封面的雷锋像和书中插图,分别由我国著名版画家黄永玉、李桦创作。

  雷锋是中国人民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雷锋省吃俭用,将攒下的钱捐给困难群众,不计任何回报;他关心孩子成长,担任小学的辅导员,帮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向雷学习”的题词,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陈广生是最早书写雷锋故事的作者。为了创作,他多次到雷锋家乡采访,先后13次往返于雷锋家乡和工作过的地方。

  1962年,他将雷锋的事迹编写成小故事,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在《抚顺日报》上连载,产生巨大影响,次年汇编成书,正式出版。

  1963年4月,《雷锋的故事》一书,由郭沫若题写书名,第一次由文艺出版社发行。作者 陈广生、崔家骏、潘照坤、王德昌。

  1973年2月《雷锋的故事》一书,经总政审查后再版发行,作者为陈广生、崔家骏。该书先后发行2000余万册,创图书发行之最。

  1963年1月,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去北京参加文工团团长工作会议。在元宵节的晚上,出席会议的代表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其间,周总理接见出席活动的代表时,对的同志说:出了雷锋典型,你们要尽快把雷锋的故事搬上舞台。很多代表都鼓励贾六团长。贾六团长深感任务重大,庆祝元宵节文艺活动没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吃上一口元宵,就连夜赶回沈阳。

  贾六从北京上车前,向团里打电话说明情况,并作了部署。下火车后,迅速赶往话剧团,立即召开党委会,确立剧本思路和排练方案及人选。全团上下经过思想动员,信心百倍,一边排练, 一边群策群力做修改,全团上下合成一股劲,用7天7夜的时间,创作排练出来6场话剧 《雷锋》。

  话剧《雷锋》编剧有贾六、靳洪、白劳、王德英、唐庚、 吴震军。刘萤为话剧团演员。

  7月1日,周总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话剧《雷锋》,并与全体现场演员合影,还接见了贾六、李树楷、刘玲。

  周总理说:“这样的事能写成戏不容易, 你们写成了,本子不错,戏演得好。话剧《雷锋》这个戏要在北京多演几场! ”

  8月1日,话剧《雷锋》在小礼堂为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 李富春、邓子恢、罗瑞卿、等中央首长演出。剧中的生动情节,引得毛主席开怀大笑。一旁的周总理侧过身来,笑着对毛主席说:“你看,上了毛著啦!上了毛著啦! ”那天,演员王常惠扮演王义明,由于紧张的缘故,把台词都说错了。“厂党委批准你入伍了!”说成了“主席批准你入伍了!”观众没有挑剔,相反引来了剧情的更生动。 编剧靳洪负责观看演出效果。整个演出,毛主席和观众一起开怀大笑,热烈鼓掌达40多次。当“雷锋”说到“我的家最大、最幸福、最温暖,家里有咱们的毛主席”时,观众热烈鼓掌。演出后,毛主席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

  1963年8月1日,主席观看抗敌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雷锋》,并亲切接见了演员。摄影张峻

  《雷锋》是一部由丁洪、陆柱国、崔家骏、冯毅夫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董兆琪执导,董金棠、杨贵发主演的电影,讲述主人公雷锋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的成长历程。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雷锋》讲述了伟大的战士雷锋在短暂的22岁的生命中,实践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动人事迹。影片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借助朴素的白描手法,集中表现了雷锋大公无私、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这种艺术表现风格与雷锋的性格相吻合,有效地表现和反映出雷锋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成功地塑造了雷锋的光辉形象。

  《雷锋》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影片,最早于1965年3月5日开始在全国广大城乡放映。借由该片的上映,全国出现了学雷锋的热潮。这部电影讲述雷锋生平的故事片。讲述了许多后来我们熟知的雷锋故事,如去劳动现场做义务劳动、风雨中护送老大娘回家、为灾区捐款、替战友为家里寄钱等等。许多“70后”都是从这部作品中,认识了“雷锋”这个好榜样。

  1964年,国家刚刚走出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的阴影,影片《雷锋》中充满着对于新社会新制度的认同、在艰难困苦中与国家和人民共患难的奋斗精神和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每每让观影的人们深受感动。

  据说,当年毛主席在看这部影片时,听到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也不禁潸然泪下。

  2020年1月12日,在原沈政副秘书长于兆玉的引见下,笔者走进了丁洪的家,此时丁洪已经病故,他爱人江丹接待了笔者,她得知笔者要了解丁洪编写电影《雷锋》剧本的情况时,她送给一本电影《雷锋》剧本,让笔者对雷锋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丁洪笔名蓉人。四川成都人。党员。1936年肄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历任四川旅外抗敌演剧队代理队长,延安青年剧院演员室、艺术室主任,东北民主联军《部队文艺》主编、文工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文工团团长,中南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中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抗敌话剧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政治部研究员,军职创作员。辽宁省作协理事,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抓壮丁》《解放》(均合作),传记小说《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合作),电视剧剧本《穿军装的居民》,论文《旧诗新韵》《旧诗新韵再议》等。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合作)获1957年国务院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章,《雷锋》(合作)获1966年总政治部优秀创作奖。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战士,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同年11月加入中国。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首届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精神是为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1989年3月2日,委员会作出决定,在全区部队中开展评授“学雷锋荣誉章”活动,以此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学雷锋荣誉章”分3种,均为铜质,图案相同,镀金、镀银加以区别,通径6.2厘米,军功章造型,副章横牌内镌刻题词“向雷学习”,中间有铜环相连。奖章正中镌刻雷锋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是常青的松柏,寓意全国人民积极学雷锋,发扬光大雷锋精神,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仅2013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22名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190个单位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单位,1万余人次获得“学雷锋荣誉章”。

  1963年开始评选学雷锋积极分子,1990年制作颁发金、银、铜质“学雷锋荣誉章”。仅2013年以来,无论是参加边境作战、出国维和、联合军演、跨区机动训练,还是执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奥运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广大官兵始终弘扬雷锋精神,涌现出苏宁、张新生、贾丹兵等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不仅激励了一代代官兵健康成长,而且为促进完成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题词50周年之际,于2013年3月5日举行纪念学雷锋活动50周年大会,重点表彰了近年涌现出的31个学雷锋标兵单位和个人。这是最后一次举行举行纪念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题词纪念活动,闪光的历史痕迹虽然载入史册,但她依然释放光彩,让人骄傲的回忆。2019年9月25日,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青山呼唤你的名字,雷锋/绿水呼唤你的名字,雷锋……”《永不陨落的星——雷锋组歌》。雄浑嘹亮的混声合唱《永不陨落的星》听得观众泪光闪闪、心潮澎湃。

  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每一年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成长起来的沈阳军休合唱团的演员们,都要在社区、工厂、农村、学校、医院、部队唱响《雷锋组歌》,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进人们心田。

  原前进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朱晓红、任丽蔚、冯丹、张立军等一直成为这部组歌的首演主演。面对新时代军队改革,他们离队不离心,离队不离志,离队不离业,积极加入义务传播雷锋精神的志愿者中,成为沈阳市军休干部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甘当一名义务音乐工作者,要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以高尚的自觉行动,点亮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高歌的初心火炬。

  1990年,胡宏伟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代职。其间,他认真学习团史,了解雷锋的成长历程,先后采访过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走进雷锋当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学校,读过大量的全国群众学雷锋先进事迹的信件,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一直感染着他、激励着他,宝贵的雷锋精神成了他创作雷锋组歌的宝贵财富。

  作曲家铁源、马登第、冯玉岭、张冠华、曲仁荣等全身心投入创作雷锋组歌。组歌中设计了合唱、男声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形式,美声、民族、流行等不同唱法。

  作曲家铁源被歌词“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深深打动。他怀着敬佩、激动的心情为组歌中的6首歌曲谱曲,每首歌曲创作风格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心底里真情的流淌。

  “你告别了我们,只有二十二岁,你走得太早,像枝头的花儿刚吐蕊,你虽然离去,却留下人生的启迪,令所有活着的人,都深深地品味,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二十二岁的永恒》的谱曲,音乐特色就是音域比较宽阔,口语化和旋律化相结合,要人们能听得懂、记得住,朗朗上口,传播开来。”

  《雷锋组歌》诞生于1989年,雷锋组歌由《永不陨落的星》《二十二岁的永恒》《我叫住在中国》《一个雷锋前面走 千万个雷锋跟上来》等13首歌曲组成,原前进歌舞团词作家胡宏伟、作曲家铁源、马登第、冯玉岭、张冠华、曲仁荣等合力创作。组歌气势宏伟、激荡人心,采用合唱、独唱、重唱、对唱等形式,用歌声告诉人们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践行雷锋精神永无止境!

  1990年,前进歌舞团创排的《雷锋组歌》在中国大剧院首演,强大的演出阵容、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队、漂亮的升降舞台、激荡人心的雷锋故事、精湛的表演产生强烈轰动效应,央视进行了报道。

  1998年政治部白山出版社出版大型史料性图书《雷锋志》。该书从主题思想、框架结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全面的编辑和总结,对文本的思想意旨、艺术意蕴进行深化和升华,对史料、资料做了认真核实,体现了思想性与史实性、阅读性与观赏性、史记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全书分20编:(1)题词荣誉(2)生平事迹(3)日记文作(4)遗物遗照(5)成长经历(6)精神内涵(7)宣传历程(8)文件摘录(9)社论选辑(10)讲线)纪念文物(15)书画作品(16)收藏集锦(17)文学艺术(18)报刊图书(19)网络宣传(20)世界影响及大事记。

  全书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成长道路以及留下的宝贵财富,对全国开展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所创造的实践形式、所取得的丰富经验、所带来的广泛影响等,作了系统梳理和提炼。

  《雷锋志》是一部全面反映全国各条战线开展学雷锋以来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大型史料性图书,是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也是在国家新闻出版权威单位、军队有关部门亲自指导下,由白山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一部精品图书,填补了目前国内关于雷锋图书出版的空白,具有全局性、权威性、综合性、指导性、史料性等特点。之后进行了修订,严把政治关等待再次出版。

  为确保此书的质量,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实事求是、完整准确为主旨的编撰标准。坚持以党中央的最新要求和良好的文风为项目牵引。

  第一、扩大视野,调整结构,增加了“书画作品”“收藏集锦”“报刊图书”“网络宣传”等篇目,使全书的视野更加宏阔、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彩。

  第二、抬高站位,拓展范围,突破了原《雷锋志》的资料和信息的局限,由国家层面、全国的史料替代区域性的史料,并收入了学雷锋志愿者服务、评选道德模范等内容,增加了全书的权威性和时代感。

  第三、尊重历史,完整展示全貌,使雷锋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学雷锋活动的脉络更加清晰,增加了思想理论的深邃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第四、展望未来,与时俱进,对蓬勃兴起的学雷锋网络活动、主题美术书法创作活动以及主题收藏活动作了重点反映,使全书更富时代气息。

  纪念主席为雷题词四十周年,政治部副主任韩锡平向全国学雷锋代表介绍《雷锋的故事》作者陈广生。

  抚顺雷锋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雷锋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加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的一生虽然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以对人民的真诚与火热的赤子之心和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人生乐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在雷锋一生中最突出、最动人、最完美的主旋律,也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既反映了雷锋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德和风格,又反映了雷锋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的宗旨,也是人民的希望,时代的需要。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自觉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小事中,努力践行这一根本宗旨,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走进新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由于文稿编辑仓促,论点引用素材难免出现不足,敬请首长、同仁、读者批评指正。

  Gj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复兴之路》唯一一场60名8岁学生表演的儿童舞蹈,学习雷锋好榜样!弘扬传唱雷锋精神

  陈丛霞:我们是在雷锋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江山:雷锋是全国人民的楷模 ,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

  斐然成章:我65年入伍到部队就掀起学雷锋高潮,我也是当年学雷锋积极分子,雷锋精神是人生的榜样,永远向雷学习!

  美好:扬永华弟弟!向你致敬!祝你永远发扬一个军人的本色!传出正能量!让雷锋精神世世代代传颂!让我们生在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忘先烈!努力为祖国健设而努力奋斗!只要生命在青春永不老!

  东方散人:曾几何时79军,为了迎合他们臆断的国内形势和领导意图无端的关闭了抚顺雷锋纪念馆,一时间召来骂声一片。

  韩宝军:永华战友,你好!今天是雷锋纪念日,你写的这篇文章太好了。内容详实,生动感人,值得拜读。不但反映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也充分反映出雷锋在国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的奋斗,确认人生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全文

  易冰:文章还原了雷锋这个轰动全国,乃至世界典型的发掘推广的基本脉络,文笔流畅,内容详实,值得一读。客观地说,雷的事迹很感人,但若没有军区党委、首长和一茬又一茬接力挖掘总结雷锋事迹的“文笔工匠”们的努力和付出,雷锋精神的轰动效应,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金聚海:此文稿写得好,真实反映了原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史实。新时代的北部战区应继承这一传统,继续走在全军学雷锋強軍的前刘。

  开心奶奶:杨主任回忆雷锋文稿写的非常珍贵,伟大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闷人有闷福:写得太好了,雷锋的名字和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更希望现在的人们能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邢桂儒:儒心齋 纪念领袖题词 向雷学习 发表61周年! 向弘扬雷锋精神的传承人致敬!

  纪念领袖题词,向雷学习发表61周年,欣赏杨永华美编:《回顾学雷锋之最》随笔。

相关文章